找到相关内容397篇,用时4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南传佛教基本教义(5)

    首先得到近行定。接着镇压诸障碍,洗清内心流出的污染,逐步达到初禅,这被称为根本定。通过不同的阶段,在适当的时候,他得到其他。[xxiii]在这种禅定的阶段,他的认真稳定的心,能与无风天不闪烁的灯火...安静,是心一境性,无实用与与持久思惟,有喜与乐。”  (C)“又由于离喜,彼以正智住于舍、念,享受身中妙乐,证得并住于,圣者称此为‘住于舍,念于乐’。”  (D)“又由于弃舍乐与苦,喜、忧已无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45346076.html
  • 东晋道安思想析论(2)

    不同之精神境界。四由心理活动来分共类十八 支,如表所示: 254页 ...┤ │ │ 行舍、正念、正知 │ 乐 │心境性│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┤ │ 四 │ 舍...

    刘贵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4846287.html
  • 宗喀巴‘现观庄严论金鬘疏’‘大乘廿僧’释义(1)

    14)  经云:‘(舍利弗!有菩萨摩诃萨,修成四,尔后完全退失。复得初禅,命终生梵众天,于梵众天复得二、、四后生色究竟天,最后于诸佛土圆成正觉。)’(注36)  庚二、具‘半超’名称的菩萨(15...成熟众生处故(,菩萨不生无色界)。’(注48)  (难:)‘超’那一段(经文上)说:(菩萨)从初禅的禅悦乃至(余)退失;又说:因禅定之力生于诸天。这也是不合理的;因为升登高地的菩萨,不会贪着禅悦...

    陈玉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80946317.html
  •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(3)

    于是百川异流。同会于海。万区分义。总成乎实。岂与汤武校其优劣。尧舜比其圣德者哉。玄奘法师者。夙怀聪令。立志夷简。神清龆龀之年。体拔浮华之世。凝情定室。匿迹幽岩。迻息。巡游十地。超六尘之境。独步迦维...迁仪越世。金容掩色。不镜三千之光。丽像开图。空端四八之相。于是微言广被。拯含类于途。遗训遐宣。导群生于十地。然而真教难仰。莫能一其旨归。曲学易遵。邪正于焉纷纠。所以空有之论。或习俗而是非。大小之乘。乍沿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0146556.html
  • 从台湾万佛会谈佛教的社会参与

    实践参与,进入到佛教的生命体验境界。目前台湾佛教界这种共修活动极为普通,如佛佛七、七、短期出家、长期闭关、结夏安居、拜忏共修、念佛共修、诵经共修、持咒共修、静坐共修、佛学夏令营或冬令营、佛经讲座...佛会组织章程第五条主要任务共有十二项,项目如下:(一)宏扬原始佛教教义“即身成佛”有关之所有仪轨。 (二)传授菩萨戒、四加行戒、沙弥戒、坛大戒等有关律仪。()颁发佛教等级资格。(四)兴办教内各种...

    郑志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1146578.html
  • 大乘波罗蜜“止观法要”之抉择(1)

    取材与抉择  2. 大乘波罗蜜涵摄声闻禅法的观点  3. 止观所缘与禅修次第的抉择  4. 菩萨初学要门的取向  、对于印度学典籍的取材与抉择  (一)天台教下的止观实修教材  1. 依据天台教判以撰著禅修教材  2. 涵摄声闻禅法而指归圆顿止观  (二)人间佛教的止观实修原则  1. 以定慧分别方法厘清止观知见  2. 分立类教法而指归无量三昧  四、大乘波罗蜜涵摄声闻禅法的观点  (...

    释性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2747484.html
  • 慈悲喜舍的寂乐

    就是无所求。对人无所求、对人好都是一种自然的流露,这时内心会放一种很特别的光明,尤其在打坐时会更明显的感觉到。这慈心会放光,因为你对人都无所求,所以你修慈心,就很容易入色界的禅定,很容易入、四。...带进摩地的世界,带进禅定的世界,这叫“依相入定”,这是很微妙的!  依这个无所不在的相,你看到世间的苦难无所不在,我们的悲心也无所不在。什么叫无所不在?你走到那里,想到的都是它,都是那个东西、那个图片...

    大卿 弘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4247518.html
  • 中国早期禅法的流传和特点--慧皎、道宣所著“习禅篇”研究

    时说:“已获定数、转念相随…意定在随,由在数矣”。二的成就是“垢浊消灭、心稍清净”。就是“止”。义为“注意鼻头”。“得止之行、毒四走、五阴六冥、诸秽灭矣”。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智慧,一旦不受外物...大藏经”中,列号六一六。其他诸书还得稍加考稽。“众家禅要”卷,汤用彤据“历代三宝记”的说法,认为“坐禅三昧经当即此也”。在另一处地方,汤先生再次说明:“据祐录当即“坐禅三昧经”一名“菩萨法经,现存,...

    冉云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5647547.html
  • 天台宗思想大纲

    行亦最为艰苦,慧思言: 「----诸余禅定,三界次第,从欲界地,未到地,初禅地,二地,地,四地,空处地,识处,无所有处地,非有想非无想处地,如是次地,有十一种地差别不同,有法无法二道为别,是阿...中国本土的佛学理论建构工作也已逐步发展了起来,并纷纷建立了中国的佛教宗派,中国的佛教宗派的分派现象,是基于对整体佛教精神重点所向看法的差异所致,并且都有它各自的成立背景,有因佛典传译而建立的教派,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0047622.html
  • 释尊的禅修过程

    错乱。依据南传的《阿摩昼经》和《沙门果经》,其次第是(1)戒具足,(2)守护诸根,(3)正念正智(正念正知),(4)满足衣食。在正念正知下,进而灭除五盖,依次得到初禅、二、四,接着得到六通及...证见此法。…   此罗罗仙,即是菩萨第一教授阿遮利耶。彼罗罗仙以菩萨智慧故,欢喜供养,亲好而住。   菩萨尔时作如是念:今此道法者,非智慧、非证见,不得阿耨多罗菩提道,是垢秽道...

    林崇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2347805.html